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深度观察

孙福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原载《团结报》2023年8月12日)孙福万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还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等。在2023年6月2日举行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本文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谈点粗浅体会。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说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考察福建武夷山朱熹园时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从理想追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其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理想追求的当代体现。我们知道,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有对“大同”社会的精彩描述,熊十力甚至认为,那“明明是社会主义”。中共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目前的中心任务,固然是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但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这也正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关于“大同”社会的美好夙愿。

其次,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来看,其中不少特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比如,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我们知道,孔子早就讲过“不患寡而患不均”,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报告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和中国哲学的核心精神“天人合一”也是完全一致的;以及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在《周易》中就有“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话,这当然也是十分可贵的传统。

最后,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来看,其中不少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中共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归纳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章程》开篇就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是和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君子”文化一脉相承的,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古代儒家的“贤能政治”传统也不无关联。又如,报告中提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有不少学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同时也继承了中国古代先哲有关“天下体系”的思想。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

以往西方的现代化理论总是将“传统”和“现代化”对立起来,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恰恰是尊重本国传统文化、传承本国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增强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很多指示,特别是2021年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来,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角度看,我们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中国共产党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所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共二十大报告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部分,明确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并首次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在2022年10月28日考察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就是“两个结合”。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必须牢牢坚持。

其次,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角度看,我们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同时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报告还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调“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此而言,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看,我们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知道,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核心精神就是强调“成己成人”,所谓“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所谓“内圣外王”等,无一不指向个人的道德修养,这对于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天地。

中共十九大报告即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的学者也将此“两创”称作“传统文化现代化”。毕竟传统文化是基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宗法社会之上的文化,因此必须经过必要的转化和发展,才能真正同马克思主义、同当代社会相结合、相适应。这样,我们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现代化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指出的那样“‘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首先,通过新的信息技术,中国式现代化可以使传统文化“活起来”。我们知道,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讲,当今时代又被称为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对此,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等,这就为传统文化转变呈现形式、传播形式提供了新的可能。现在,沉睡在博物馆中的文物,越来越多地“活”了起来,就是很好的例证。

其次,通过市场经济,中国式现代化可以使传统文化“动起来”。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其实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完善的过程。对此,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特别强调“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种传统文化产品——如古籍、字画、中医药等——的市场潜力也必将被激发,并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最后,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式现代化可以使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知道,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也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已经表明我们的宽广胸怀。对此,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并就“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设有专节,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无疑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作者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