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深度观察

【这十年·新局】信息化部:数字化转型“点燃”终身教育发展“新引擎”

信息化部(工程中心)在国家开放大学转型发展十年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党委确定的“三步走”战略和“1233”工程,将教育信息化作为立身之本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响应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高质量数字化体系,助推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

探索信息化建设新模式,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

加快构建适应新时期发展趋势的信息化治理体系,完成信息化建设从分头建设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业务转变,创新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完成管办分离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参与、校企合作的信息化建设新模式。突出数据驱动在信息化治理中的作用,通过数据共享、数据驱动提升教育教学数字化治理水平。初步建成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信息化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采取内部培养、外部引进、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信息化队伍从十人小团队到百人团队的发展壮大。面向体系开展信息化、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等分级分类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办学体系技术能力和教师信息素养,进一步增强体系内信息化队伍凝聚力,基本建成信息化多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

构建高效互联新校园,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建成安全互联混合云,优化校园网络。探索形成了基于云计算开展大规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互联网+教育”新业态。以“一站式、一体化、多终端、千万级用户访问”为目标,建成“公有云+私有云”的混合云基础设施。完成校园网整体升级改造,完善基于IPV6的支撑环境,获得由中国教育科研网颁发的2021年度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部署先进单位。学校总互联网出口带宽由2012年的700Mbps提升至2021年2.3Gbps。混合云基础设施为学校信息化系统高并发、高可用、高扩展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

建成“互联网+”智慧教育示范基地。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打造5G智慧教室、5G全息教室、虚拟演播室等35间教学示范空间。以服务角色设计应用场景,面向师生提供智能身份识别、智能考勤、空间预约、讯息推送等“一码通行”服务,形成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标准,为打造未来智慧学习中心提供借鉴,引领体系学习中心转型升级。

建成“互联网+大学”运营中心。利用先进的智能感知控制、大数据技术,全方位展示教、学、管、研、服、测、评等多维度运行情况,为全国办学体系开展教育教学数据动态监测和分析,累计采集近百张数据表,构建50余种可视化图表。2014年起承担全国职业院校国家级专业资源库动态监测与分析工作,服务全国1321所职业院校,基于203个资源库推广应用大数据驱动的学习分析技术。中心已成为展示学校发展历史、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确立网络安全重大发展战略。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开展网络安全制度建设,组织网络安全教育宣传培训,多层次落实落细网络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2012年以来网络安全工作多次获得教育部认可,工作积分位居教育部直属单位前列。获得2020年度等保云防网站安全防御先进单位。获得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部署先进单位称号。

打造智能融合新环境,助力在线教育质量提升

探索教育云平台建设,实现在线学习跨越式发展。统筹规划高并发高可用高扩展的平台部署架构,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网络学习空间、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支持服务、学习测评及管理服务为重点的在线教育云平台,打造了服务四级办学体系、满足百万师生在线学习环境。累计开通学生空间1 550.46万个,教师空间17.38万个,管理空间1.93万个,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网上学习人数快速增长,2021年上网学习人数达到461万人,学习行为总数604.46亿条,分别比2012年增长34倍、87倍。学习网单日最高用户规模超53万人,单日流量超247T,实现了大规模、高并发、高可靠的在线学习场景支撑。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建设移动学习终端,推出国开在线App和微信公众号,为76万农民大学生配置“O学派”,提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移动学习支持。2018年,信息化建设核心成果支撑学校“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落地实施,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建成“一网一平台”,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建成覆盖全国办学体系高度集成的一站式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支撑招生、学籍、考试、毕业、学位、教师管理、学生服务、电子支付、校务管理等全流程各项业务,实现“一号通用,一网通办”。构建“一校一码、一人一号”的数字认证互联互通互认体系,打破数据壁垒和业务隔离,将过去80多个业务系统的50多套账户信息融合对接,解决了过去一个人需要多套账号的问题。建设基于AI的智能客服,提供入学前后全过程、全链条、全场景的“伴随式”“零距离”智能答疑服务。“一网一平台”在办学体系220万名学生、7.3万名教职工中进行推广应用。建成一体化网络考试平台,完成体系75.74%在籍学生的照片采集工作,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9次大规模考试和171万考生,加强了体系监管信度和服务能力。

建成终身教育平台,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按照党中央关于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及部党组决策部署,秉承因需施教,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建成终身教育平台,汇聚来自697所知名高校和10个头部平台共59.2万门课程,加速实施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推动数字赋能终身教育。2022年5月20日上线以来累计330.2万人访问、36万用户注册,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推进技术融合新应用,赋能学校数字化转型

建设运行全球最大规模云教室系统。在全国累计建成538间云教室,重点帮扶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有效支撑了在线面授教学、课程实时录播、远程面试与答辩等活动,构建了“云平台+云教室”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足的问题。疫情以来,云教室每年支持3万多场办学体系直播教学活动,有力保障“停课不停学”。

教育管理信息化取得重大突破。建成电子校务、财务、科研、电子档案等管理信息化相关系统建设,并实现一站式访问。推广移动办公,实现学校办公业务的移动化、流程化、自动化。已有12个部门的63项业务可实现线上办理,电子业务流程年办理量达到1.2万余次。建设电子单科结业证书系统,并积极探索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发票等技术的应用,累计签发电子证书400余万份,开具电子票据85.66万份。疫情期间发出第一张电子入学通知书,实现了移动端零接触报名。

推进学分银行信息化支撑应用。建成国开学分银行信息平台、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相关平台,创建基于云链一体的“学银链”技术架构,服务全国5 700个职业院校、301家培训评价组织,能够为亿万级学习者、评价体系、机构管理员提供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等一体化信息服务,累计开设账户2200万个,100万人实现“X证书”确权上链。

开启教育科研新征程,推动工程中心转型发展

以推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发展为契机,积极推动新技术应用集成创新,十年来承担国家级、北京市及其他省部级、校内委托课题10余项,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著作4部,发布白皮书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顺利完成2013、2021两次工程中心评估工作,多措并举提升工程中心科研能力和运行水平。2021年,成功申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面向终身学习的个性化‘数字教师’智能体技术研究与应用”,是学校在科技类国家重点研发类项目中零的突破。成功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第二批试点单位,全国共有北京大学等55所高校入选,为加速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赋能。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联合组织的“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成功获批国家发改委教育密码应用创新试点示范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项目。连续两年获工信部“绽放杯”5G应用创新大赛优秀奖,连续多年参编《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贡献了国开模式。2021年4月,助力学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最高奖,体现了多年来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教学和体系建设的重要贡献。项目的成功申报实现了从无到有新突破,为工程中心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实干成就历史突破,奋斗书写未来华章。走在国家开放大学战略转型发展新征程上,信息化部将继续按照 “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总思路和学校党委要求,加快推进学校数字化战略行动,全力建设在线教育领域世界一流创新基地,持续推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助力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加快推进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招、教、考等核心业务为锚点,找出推进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考试测评和管理服务四个数字化的关键场景,梳理业务全流程数字化的盲区和堵点,用数字化解决广大师生关切的矛盾和问题、将数字化监管落实到业务各环节,按照“应用为王”、“平台管理平台”的工作思路与业务部门协同作战,确保学校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加快完善以“一路一网一平台”为核心的数字底座建设,基于“用户统一、标准统一、安全统一、基础设施统一”的数字化底座建设终身教育平台、老年大学平台。当前学校数字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加快夯实前期“一路一网一平台”建设成果基础上,开展对终身学习、老年大学等新业务的数字化支撑,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以“一路一网一平台”的持续迭代支撑学校十四五业务发展。

以工程中心整改为抓手,推动学校信息化队伍体制机制改革,为学校数字化战略行动快速落地保驾护航。加快工程中心改革方案的审核和实施,推动学校数字教育工程创新发展,建立联合攻关合作,完善产学研用多方广泛参与的工作环境和激励机制,形成多元合作生态,助力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围绕国家重大课题、项目、奖项,继续推进以工程中心为基础的能力开放和共享平台建设,完善校内人才共享和激励的工作机制,继续以全校之力打造工程中心。优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育信息化领域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打造一支信息化多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

继续加强网络安全。加快完善信息化统筹管理、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明确职责边界、规范工作行为、防控风险隐患。持续深入开展网络安全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多元参与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上级部门指导、办学体系快速联动的网络安全管理新态势,制度化夯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开展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在办学体系内部公示网络安全排名,以问题导向推动办学体系网络安全“补短板、堵漏洞”。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