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开放大学学子:斩获“美味浙江·百县千碗”创新菜品挑战赛双料大奖
近日,在高手云集的“美味浙江·百县千碗”创新菜品挑战赛上,一道充满田园诗画意境的《古法稻田鳝》惊艳四座,一举斩获“十佳创新菜品”与“最具人气奖”双料大奖。聚光灯下,这位年仅26岁的获奖者,正是丽水开放大学的在读学生郑建斌。

《最具人气奖》颁奖现场 右三为郑建斌 丽水开放大学供图
味蕾的觉醒与现实的迷茫
郑建斌的厨师梦,萌芽于外婆的厨房。那道承载着浓浓乡愁的土酱肉,让他初次领略到食物不仅能填饱肚子,更能传递情感与记忆。然而,当他满怀憧憬踏入后厨,现实却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与枯燥。他曾不甘于墨守成规,大胆尝试将茶叶的清香融入传统鸡肴,却因缺乏理论支撑而遭到“花里胡哨,不实在”的质疑。他渐渐意识到,仅凭厨房里师徒相传的经验,他已触碰到职业生涯的“天花板”,对烹饪的热情在不被理解的孤独中逐渐消磨。他渴望突破,却不知路在何方。
“我意识到,单凭经验,我的路会越走越窄。我需要更系统的知识来支撑我的创新梦想。”郑建斌告诉记者。
走进开放大学:推开新世界的大门
带着这份对知识的迫切渴望,郑建斌在朋友介绍下,毅然选择在2024年秋季报读丽水开放大学,开启了白天在后厨挥汗如雨、夜晚在灯下啃读专业书籍的半工半读之路。
在开放大学,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向他敞开。他充分利用浙江开放大学开发的“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和“浙学通”等平台,开启了灵活的线上学习模式。这种方式让他得以在后厨繁忙工作的间隙,随时随地系统地补充现代管理、食品营养学、品牌营销等前沿知识,为他的创新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弹药”。课堂上,老师关于“从产地到餐桌”和“美食文创”的理念,如醍醐灌顶,让他彻底打开了思路:一名真正的厨师,不应仅是菜肴的制作者,更应是地方风物的“转译者”和文化故事的“传播者”。

破茧成蝶: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此次获奖的《古法稻田鳝》,正是他学以致用的最佳证明。学习了休闲农业知识后,他将目光投向丽水最具特色的生态环境——稻田,挖掘出“古早味”的稻田鳝作为核心食材。他回归“古法”,采用传统烹饪方式,但又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现代烹饪科学知识,精确控制火候与时间,最大程度保留了鳝鱼的本味与营养。运用美学知识,将田埂、稻禾的意象融入摆盘,让食客在品尝前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田园诗意,使一道菜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参加开大学习后,让我在技艺与食材上有了新的突破,而且在文化表达与美学呈现上展现出更多‘农味’的创意。”郑建斌在采访中感慨道,正是学校的理论学习,让他找到了创新的根基。

《十佳创新菜品》颁奖现场 左六为郑建斌 丽水开放大学供图
个人成功背后的“丽水开大”育人模式
从一名怀揣梦想的厨房学徒,到站上省级领奖台的新时代“工匠”,郑建斌的蜕变之路,是丽水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缩影。学校秉承“立足丽水,开放办学”的定位,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致力于培养像郑建斌这样“懂技术、善创新、立足本土”的乡村振兴领雁人才。
更值得一提的是,郑建斌还加入了丽水开放大学农民大学生宣讲团。通过一次次的宣讲锻炼,他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与食客的沟通技巧,更学会了如何将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娓娓道来,极大地提升了菜品的文化附加值,让美食成为传递丽水故事的生动媒介。
“郑建斌的成功,不仅为‘百县千碗’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深刻诠释了新时代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非凡价值,它为无数像他一样的奋斗者插上知识的翅膀,让他们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也为地方的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贡献着光和热。”丽水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叶国勇告诉记者。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
